2012年12月5日 星期三

祈禱之手


在德國藝術大師亞爾伯·丟勒(Albrecht Durer)有一幅名畫“祈禱之手”,這幅畫的背後有一則愛與犧牲的故事。

亞爾伯.丟勒——1471年5月21日生於德國紐倫堡;1528年4月6日卒於紐倫堡是德國中世紀末期、人文主義初期著名的畫家及藝術理論家。

丟勒的作品《禱告的手》(又作禱告的手),其實這雙禱告的手原本是聖壇畫像的一部份,是一位門徒面向空墳跪著禱告的手。

《祈禱的手》,是丟勒在1508年完成的一副水彩畫,也是大家最熟悉的作品。 這一幅長滿老繭,指甲破損指節粗大且佈滿了皺紋的手曾握過畫筆,也曾握過工具曾飽經風霜,歷盡艱辛為人類創造了幸福,如今卻合起來舉向天主作聖潔而虔誠的祈禱。這雙手的姿勢顯得多麼安靜與美麗,它的構圖非常簡單,但卻十分感人。 

十五世紀時,在德國的一個小村莊裡,住了一個有十八個孩子的家庭。父親是一名冶金匠,為了維持一家生計,他每天工作十八個小時。生活儘管窘迫逼人,然而這個家庭其中兩個孩子卻有一個同樣的夢想。他們兩人都希望可以發展自己在藝術方面的天份。不過他們也瞭解,父親無法在經濟上供他們倆到紐倫堡藝術學院讀書。

晚上,兩兄弟在床上經過多次討論後,得出結論:以擲銅板決定──勝者到藝術學院讀書,敗者則到附近的礦場工作賺錢;四年後,在礦場工作的那一個再到藝術學院讀書,由學成畢業那一個賺錢支持。如果需要,可能也要到礦場工作。 星期日早上做完禮拜,他們擲了銅板,結果,弟弟亞爾伯勝出,去了紐倫堡藝術學院。

哥哥則去了危險的礦場工作,四年來一直為弟弟提供經濟支援。亞爾伯在藝術學院表現很突出,他的油畫簡直比教授的還要好。他畢業後,並沒有忘記他的承諾,立刻返回自己的村莊,尋找四年來一直在礦場工作,供他讀書的哥哥法蘭西斯。

在這位年輕的藝術家返回家鄉的那一天,家人為他準備了盛宴,慶祝他學成歸來。當漫長而難忘的宴席快要結束時,伴隨著音樂和笑聲,亞爾伯起身答謝敬愛的哥哥幾年來對他的支持,他說:“現在輪到你了,親愛的哥哥,我會全力支持你到紐倫堡藝術學院攻讀,實現你的夢想!” 所有的目光都急切地轉移到桌子的另一端的法蘭西斯身上,只見坐在那裡的法蘭西斯雙淚直流,他垂下頭,邊搖頭邊重複說著:“不……不……” 終於,法蘭西斯站了起來,他擦乾臉頰上的淚水,看了看長桌兩邊他所愛的親友們的臉,把雙手移近右臉頰,說:“不,弟弟,我上不了紐倫堡藝術學院了。太遲了。看看我的雙手──四年來在礦場工作,毀了我的手,關節動彈不得,現在我的手連舉杯為你慶賀也不可能,何況是揮動畫筆或雕刻刀呢?不,弟弟……已經太遲了……不過看到你能實現你的夢想,我十分高興。” 

幾天後,亞爾伯不經意的看到法蘭西斯跪在地上,合起他那粗糙的手祈禱著:“主啊!我這雙手已無法讓我實現成為藝術家的夢想,願您將我的才華與能力加倍賜于我弟弟亞爾伯。” 原本對哥哥已十分感激的亞爾伯,見到這一幕立刻決定繪下哥哥的這一雙手,因他心想道:“我雖然無法將技巧還給他的手,但我要向整個世界表示我的摯愛與感激,我要畫下這雙正在祈禱的手,畫下它的高貴,愛與無私;當人們看到這幅畫的時候,會聯想到這世上一切做過苦工的粗糙的手,都是高貴而美麗的,讓人們向這些手表示感激與敬意。”

四百五十多年過去了,亞爾伯有成千上百部的傑作流傳下來,他的速寫、素描、水彩畫、木刻、銅刻等可以在世界各地博物館找到;不過最為人熟悉的,莫過於他的“祈禱的手”。

這是在網上看到的感人事跡,所以特此分享~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