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8月29日 星期日

家在馬來西亞!



家中先輩從中國南來馬來西亞已久,小時常聽太婆說中國家鄉的故事,當時非常的響往,很希望有機會過去看看。

長大後有機會踏步中國時,感覺卻是很奇怪,雖然大家都一樣黑頭髮黃皮膚,卻完全沒有一種回鄉的舒適感,只是比到洋人的地方多了一份熟悉感而已!

雖對國家諸多不公的政策深感不滿,但去了多地之後,突然有種到處亂走的意義何在的想法!?

當年家中先輩聽說是因避亂而南來,難道來馬近百年後,我們又要因對政策的不滿,再度出走尋找“新天地”嗎??家中也有親戚移居他國,但也難捨對此地牽掛!

這是一種根和愛的牽掛!國家亂相,雖知個人力量微弱,但卻希望結合大家力量使國家變得更好,因我愛這國家和這片土地!而且,我也無處可去,因我的家在這裡,我更不想家族後代成為無根的人,每每遇事就退!

祝馬來西亞生日快樂,希望在明天!

2010年8月24日 星期二

2010年8月13日 星期五

馬來西亞華人史

據《水經注》引《晉書地道記》,漢朝日南郡朱吾縣居民不滿縣吏苛政,逃至馬來半島屈都昆。

屈都昆(泰米爾文Kataram)又稱作都元國,都昆國,是馬來半島古國,最早見於《漢書·地理志》,《梁書》稱為「屈都昆」,「干陀利」、「斤陀利」。

據中國古籍記載,於唐朝時期就已有少量唐人南下馬來半島一帶進行商業活動;《新唐書》記載,吉蘭丹在667,669年向唐朝獻方物;柔佛是商人往來湊集之地,年年都有商人乘船到廣州。當時唐人主要是暫居經商,並無大量定居。

元朝時馬來半島古國龍牙門已有中國人和當地人通婚雜居。

到了明代,鄭和下西洋時曾多次在馬六甲(明史稱為滿剌加)停留,後來將馬六甲、巨港(今屬印尼)、泗水(今屬印尼)等營建成其船隊的大本營。至今馬六甲仍然留有大量與鄭和有關的遺蹟。與此同時,伊斯蘭教海上貿易的蓬勃發展也促使回民與華人在馬六甲的活動日益增加。

一些華人因為和當地人通婚,開始在馬六甲定居,漸漸受馬來文化影響,繁衍開來。此時開始,華人開始在馬六甲形成聚落定居,成為組成馬六甲重要的一個民族。明朝衰弱後,這些通婚華人的後裔由於交通不便、明朝閉關政策等因素,開始與祖國關係疏遠。在與本土文化相互交融的情況下,他們逐漸形成一支新的民族——娘惹峇峇(Nyonya-Baba)。娘惹峇峇的母語也由方言(主要是福建話)慢慢轉變成夾雜方言以及馬來語的娘惹峇峇語(Peranakan Hokkien),但依然保留了各種大明的風俗儀式。

古代樂舞文化交流

在歷史上,赤土國是天竺樂進入中國的中介國。赤土,在今馬來半島南部。從南北朝到隋朝稱作斤陀利,或作千陀利,後改稱赤土。它是由南印度移民統治的一個國家,佛教和印度教先後興盛。赤土曾先後和中國南朝的宋梁通好。赤土的僧侶通過海路進入中國南方,從而將印度的藝術——包括美術,建築等帶到中國。

大業三年(607年),隋朝派使節常駿出使赤土國。當常駿進入赤土國時,赤土國王在歡迎儀式上演奏了印度音樂。中国音乐学界的史学大家馮文慈先生認為赤土是印度文化進入中國南方的一個重要的中介國度。天竺樂傳入中土,除了早期經過中國西北的陸路傳入外,到隋朝時期赤土也是傳入途徑之一。

赤土國現大致在今馬來半島上泰國南部、馬來西亞北部一帶。赤土國在隋以前,未為人所知。大業元年(605年),煬帝派劉方出兵討林邑(在今越南中部),始知其國。大業四年(608年)又遣常駿、王君政出使赤土國。十月,從南海郡乘船出海,經林邑、狼牙須、雞籠島,始至其國。其時隋使得赤土國國王盛情接待。其地冬夏常溫,雨多,為一佛教國家,禮樂悉遵印度方式。常駿辭歸時,國王遣使名那邪迦陪同來中國獻禮物。赤土是繼吳時康泰出使扶南之後,中國使者到達東南亞最遠的國家。

>維基百科:馬來西亞華人
吉打2000年
>第1篇:追蹤華人南來足跡
>第2篇:中國文獻對“狼牙修國”命名的記載
>第3篇:《梁書》─馬來西亞最古老文字史料檔案
>第4篇:義淨法師公元671年來到吉打
>第5篇:宋代古籍的記載
>第6篇:唐代史書的記載
>第7篇:華社文史研究的貢獻應受到基本的肯定

美味比薩

那天和朋友去了一家名為Michelangelo's Pizzeria的比薩店,店雖小小,但卻有美味的比薩,同時店內的環境也很不錯,值得一去!

聽說這家比薩店去年才開始,但生意很不錯,如果不想久等,就好6 點就過去!

Michelangelo's Pizzeria
No. 40, Jalan Medan Ipoh 1B, Medan Ipoh Bistari,
31400 Ipoh.
Tel: 05-549 9099
Business Hours : 6.00pm – 10.30pm daily, closed on Mondays.

2010年8月4日 星期三

《菜根譚》妙語

談者不真 言者無行 熱處無益 閑中有味
省時無適 無能以真 浮雲富貴 醉酒耽詩
春為幻境 秋見真吾 法空不纏 身心自在
世間廣狹 皆由自造 廣狹長短 由於心念
趣不在多 景不在遠 損之又損 忘無可忘
醒夢中夢 窺身以外 知足則仙 善用則生
清澈玲瓏 觸物會心 趨炎附勢 棲栝味長
不以神用 何以得趣 閑雲為友 明月為伴
心無物欲 坐有琴書 消除幻業 增長道心
樂極而哀 興味索然 退步寬平 清淡悠久
會個中趣 破眼前機 修養定靜 心性不亂
非上上智 無了了心 隱無榮辱 道無炎涼
不爭長短 不較雌雄 除去惱愁 身涼心安
槁木死灰 不免落空 道便恩退 著先圖放
得休便休 得了得了 貪富則貧 知足則富
逃名有趣 省事能閑 春日繁華 不若秋清
超越喧寂 悠然自適 詩家真趣 禪教玄機
去留不系 靜操不幹 機心生疑 念色見真
濃處味短 淡中真趣 來去自如 毀譽何妨
有意反遠 無心自近 憂喜取捨 形氣用事
處喧見寂 出有入無 幻形雕謝 自性真如
心無戀染 仙都樂境 欲心火熾 虛心寧靜
喧雜則昏 清寧則明 貧者無慮 賤者常安
臥雲眠雲 絕俗超郡 讀易曉窗 談經午案
濃不勝淡 俗不如雅 人為乏趣 天機自然
出世涉世 了心盡心 煩惱由我 嗜好自心
身放閑處 心安靜中 以失意思 制得意念
雲中世界 靜褢乾坤 世態變化 萬事達觀
不求榮達 無憂無畏 鬧中冷眼 冷處熱心
徜夷徉猶 借境調心 事無絕對 安樂尋常
乾坤自在 物我兩無 灞橋詩思 鏡湖野趣
生死成敗 一任自然 不憂噌蹬 當燒噪急
流水落花 身心自在 華萼徒榮 玉帛何益
乾坤妙趣 天地文章 在世出世 善自修持
猛獸易服 人心難制 名有尊卑 貪無二致
心地平靜 青山綠水 毀譽褒貶 一任世情
自適其性 宜若平民 凡事隨緣 漸漸入無
處世忘世 超物樂天 天然真機 造作減味
人生無常 盛衰何恃 性天情徹 何必談禪
寵辱不驚 去留無意 絕慮無憂 游衍真境
安分守己 莫做蠢事 真不離幻 雅不脫俗
求心內佛 卻心外法 俗眼有別 道眼是常
冷情當事 如湯消雪 神酣得和 味足識真
知衰破俗 知樂臻聖 心了淨土 未了俗家
胸中無欲 眼前空明 斷絕思慮 光風霽發
性天未枯 機神觸發 人我一視 動靜兩忘
操持身心 收放自如 山居清灑 物我都忘
自然人心 融合一體 物我合一 鳥伴雲留
文以拙進 道以拙成 禍福苦樂 一念之差
以我轉事 逍遙自在 學道力索 得道任天
理寂事寂 心空境空 機息不苦 心遠無塵
幽人自適 不牽不泥 生生之意 天地之意
思及生死 寂然超物 雨後山妍 靜夜鍾消
卓智之人 洞燭機先 登高心曠 臨急意遠
雌雄妍醜 一時假相 萬鍾一發 存乎一息
自然真趣 閑靜可得 以我轉物 塵靜理境
天全欲淡 第一境界 就身了身 出世於世
觀心增障 齊物剖同 抱身心憂 耽風月趣
勿待興盡 適可而止 一念不生 真境真機
修行絕塵 悟道涉俗 順逆一視 欣戚兩忘
過而不留 空而不著 世間可樂 苦自心生
花看半開 酒飲微醉 不染世法 臭味迥然
觀物百得 勿徒留連 失身市井 生不若死
非分之福 人世機阱 根蒂在手 超越提掇
事起害生 無事為福 清淨之門 婬邪之窟
身在事中 心超事外 減省一分 超脫一分
滿腔和氣 隨地春風 超越嗜欲 但求真趣
隨緣素位 無入不得